
9月1日,在距離十四運會開幕13天之際,參與本屆全運會報道的記者,開始大量入住西安全運村(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村)的媒體記者村。十四運會期間,這里將是近1500名記者工作、生活的“溫馨之家”。入村經歷哪些環節、飯菜有何特色、怎樣“玩轉”商業街……記者帶你一探究竟。
20分鐘內辦完入住手續
當日上午10時許,記者乘車抵達媒體記者村東門。下車后,數名志愿者主動伸出“援手”,幫助記者搬運大件行李。
“您好,請出示‘陜西全運通’微信小程序頁面。”當看到記者的“核酸檢測”“新冠疫苗”“健康打卡”“防疫健康”模塊均顯示為“綠色”后,防疫人員引導記者通過測溫通道抵達休息等候區。

在與休息等候區相鄰的抵離服務區,記者迅速領到房卡與就餐卡。隨后,記者佩戴十四運會采訪證件,在安檢區接受人員和行李安檢。
通過兩道安檢門后,記者發現自己帶來的大件行李已整齊地擺放在擺渡車上。當記者乘坐擺渡車穿過村內道路時,兩邊不時閃過多種健身設施。
從抵達媒體記者村,到進入住宿房間,整個過程耗時不到20分鐘。不同工作人員在媒體接待過程中的無縫對接和周到服務,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進入房間后,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客廳桌子上張貼的WIFI名稱和密碼,插線板、網線等記者辦公所需基礎器材一應俱全。分類垃圾桶、綠植、洗漱包等物品讓房間充滿生活氣息。
休息片刻之后,記者來到媒體記者村指定地點接受入村后的第一次核酸檢測。“除了入村和離村當天接受檢測外,住村期間每48小時內的核酸檢測也在這里進行。我們會適時進行溫馨提示,幫助大家在采訪期間一路‘綠色’暢行。”媒體記者村人員抵離管理中心工作人員鄧蕾娜告訴記者。

餐廳里的“陜西味道”
在媒體記者村餐廳二樓,陜西小吃制作區設置在最醒目的地方。熱油潑在粗辣椒面上發出的聲音,吸引不少記者圍觀。
“油潑面名氣很大,這次來陜西,我滿腦子都是電視劇《白鹿原》中的吃面情景。今天我一口氣吃了兩碗,味道確實很‘過癮’。”12時許,一名外省記者在品嘗過油潑面后,對陜西小吃贊不絕口。面和水的比例恰到好處、熱油溫度達到250攝氏度、西紅柿炒雞蛋充當臊子……媒體記者村餐廳的廚師團隊對油潑面的制作可謂是精益求精。
17時58分,餐廳二樓響起生日歌。西安市閻良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李少清,在同事和工作人員的祝福下,度過了自己的第31個生日。

“今天下午我接到工作人員的電話時,心里有種莫名的感動。這是第一次在公開場合站‘C位’,大家好熱情。”當李少清把切好的首塊蛋糕送給身邊的工作人員時,她才知道這是餐廳為記者送出的首個生日祝福。
“截至目前,我們已經收集到107位住村期間過生日記者的信息。我們會主動聯系這些記者,在得到同意后,餐廳都會為他們送上生日祝福。”西安全運村餐飲中心媒體記者村分中心主任關昊楠說。記者了解到,媒體記者村餐廳共有三個就餐區域。餐廳的就餐時間為:早餐6時至9時、午餐11時30分至14時、晚餐17時至19時、夜餐22時30分至24時。三個區域可滿足1000名記者同時用餐。根據防疫要求,所有餐位均用透明隔擋隔開。

商業街內陜西特色盡收眼底
午餐后,記者便組團去媒體村商業街閑逛。餐廳的位置恰巧處在整條街的偏西一側。于是,記者便從最西頭開始,興致勃勃的朝東走去。
媒體村內的商業街不長,一眼便可望到盡頭。最西側是一個健身中心,透過一面大的玻璃門面,我們看到了跑步機上正在跑步的記者張世奇。他來自湖北省廣播電視臺,同樣也是第一天入住媒體村,在談到自己第一天的感受時,他說:“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全運會的報道,無論是從住宿條件、用餐還是商業配套來說都十分齊全,為我們之后的報道提供了保障。”
沿著這條街繼續走,記者看到了很多帶有陜西本土歷史文化特色的店面。其中,印有陜西特產匠心藝品的展廳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能工巧匠們將十四運會吉祥物剪成剪紙,做成刺繡,將傳統文化與十四運會元素完美結合,向全國展示陜西的人文風貌。

展廳內工作人員王靜介紹說,“這里每天定時還會有皮影戲的表演,來參觀的媒體記者們可以上手體驗這些傳統文化,現場也會有專業的老師指導教學。”此外,東側的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也是一大亮點,里面擺放有不同年代、意義的磚石、瓦當。陜西是秦磚漢瓦文化的發祥地,伴隨著王朝的興起與衰落,留下的一磚一瓦成為歷史跌宕起伏與滄桑變化的重要見證者。
“我們在媒體村設立該博物館的初衷也是希望能將秦漢文化推廣出去,向全國各地參加十四運會報道的記者朋友展示陜西厚重的歷史文化。”媒體村商業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楊佳欣說道。
走完了整條街,全程只用了550步。若只是走馬觀花,可能不到十分鐘就能到頭。但是這條街除了具有陜西特色的店面外,還有郵局、銀行、理發店、洗衣店,超市等一系列生活配套設施,給人一種家的溫馨。雖然現在整條街還稍顯安靜,但隨著十四運會開幕式的臨近,全國各地媒體記者們的紛至沓來必將讓這里熱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