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至6月5日,中國記協組織來自32家中央主要新聞媒體、全國性行業類媒體和地方主流新聞媒體長期從事夜班工作的一線采編骨干以及近年來在重大宣傳報道中表現突出的新聞工作者代表,赴黨的誕生地上海開展新聞戰線“學黨史強四力”主題調研培訓活動,在開展黨史學習和增強“四力”教育實踐中感悟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和為國家民族作出的偉大貢獻,繼承發揚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用筆墨和鏡頭深入挖掘上海的紅色基因、精神血脈,充分展示改革開放的發展變化、實踐啟示,為黨的百年大慶記載偉業、書寫輝煌。
回顧百年黨史堅定初心使命
在即將迎來建黨百年之際,新聞工作者們來到修繕一新的中共一大紀念館,瞻仰學習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更加堅定要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

一張張圖片、一件件實物,記錄著我們黨在烽火硝煙中誕生、成長的艱辛歷程,人民日報社李俊華仔細觀看每一件展品:“一件件銘刻著歷史印記的文物和一行行充滿情感溫度的文字串聯起那一段壯懷激烈的崢嶸歲月,刻畫著一個政黨從弱小到強大、從九死一生到蓬勃興旺的奮斗過程。”

上海紅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一大會址紀念館原館長張黎明為大家講述了“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的黨史故事。曾經采訪過張黎明的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郭靜此行感觸更深:“重溫建黨歷史、聆聽生動黨課,更真切感受到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的氣息,真切觸摸到了我們黨初心始終勃發有力的脈動。”
嘉興南湖紅船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為中國革命源頭的象征。記者編輯們在這里感悟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紅船精神,歷史波濤激蕩起內心澎湃。

瞻仰完上海一大會址又來到南湖紅船,新華社熊豐的紅色記憶更加鮮明深刻:“紅船凝聚著我們黨的初心,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百年來共產黨人不管風吹雨打,不怕急流險灘,矢志推動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大船劈波斬浪、不斷奮進。”科技日報社司洋認為:“中國共產黨人從這里揚帆起航,在推動中國歷史前進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領導核心作用。”解放軍報社劉化迪、《人民鐵道》報社郭瀛瀟、大眾日報社郭茂英、九江廣播電視臺張君、新疆日報社李菡等新聞工作者在瞻仰南湖革命紀念館后不約而同發出贊嘆:“秀水泱泱,紅船依舊;時代變遷,精神永恒!”
挺立時代潮頭縱觀開放巨變
上海用百年黨史錘煉信仰凝聚力量,以排頭兵的姿態、先行者的擔當,在奮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奮勇爭先、走在前列。
在上海浦東展覽館展廳中,無處不彰顯著奮斗者們為浦東開發揮灑的辛勤汗水,展示著建設者在時代大潮中勇往直前的堅定決心。

工人日報社趙劍影在觀展后感慨說:“30多年來,這座現代化新城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標志和縮影,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中國日報社賀碧君表示:“浦東書寫了改革開放的傳奇,作為從事國際傳播的新聞工作者,我將牢記總書記囑托,向全世界講好新時代的上海浦東故事。”
記者編輯們來到楊浦濱江探尋從“工業銹帶”華麗變身為“生活秀帶”的經驗啟示。楊浦濱江曾是近代工業文明的重要發源地,現在已改造成為文化創意園區和市民生活休閑好去處。

中國體育報社陸娟認為:“楊浦濱江已成為上海文旅消費市場的新亮點,未來期待成為浦西濱江岸線最為矚目、值得期待的文化新地標。”中國青年報社焦敏龍、中國移民管理報社于雷、陜西廣電融媒體集團周軒等記者感嘆說:“在濱江秀帶親身體驗到上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理解了上海領跑全國的建設理念和獨特魅力!”

正在崇明舉辦的第十屆中國花卉博覽會園內,繁花似錦,游人如織,秩序井然。大家一起登崇明島、賞花卉園、看新鄉村蝶變,感受上海的文明開放和建設世界級生態島取得的積極成果。這里還是全國最大的藏紅花生產基地,1979年上海規;N成功后填補了中國藏紅花從無到有的空白。中國經濟網董家朋、中國鐵道建筑報社何大成、重慶日報社記者章德慶、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楊川源等與科研人員深入采訪交流后感到:“上海對科技研發的持續投入、醫藥人才的重視培養、標準化的規范生產、琳瑯滿目的產品開發,讓藏紅花走進了更多中國老百姓家庭。”
秉承優良傳統努力增強“四力”
“前進,同志們!我們是青年記者,是文化的戰斗兵……”這首名為《青年記者》的歌曲在上海“青記”成立會址紀念館響起,帶領新聞工作者們回到了80多年前,仿佛親眼看到范長江等新聞前輩們在上海集結出發,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

“青記”是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的前身,是新聞工作者的尋根溯源之地。在紀念館中,一幅幅照片、一件件實物和一塊塊銘牌與當年的嘹亮歌聲一起組成情景式展陳,讓大家身臨其境地看到“青記”走過的紅色足跡。安徽日報社記者溫沁說:“‘青記’24名發起人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這些年輕人以筆代槍,始終戰斗在抗日戰爭的最前線,不畏艱險,克服重重困難,他們在前線發回的報道,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
大家紛紛表示,要像“青記”前輩們那樣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不斷追求真理、不斷奮斗進步,走好我們新聞工作者的新時代長征路。

大家深入上海澎湃新聞學習調研,與當地新聞工作者展開對話交流,就主流媒體堅持“內容為王”、實現融合轉型、探索改革路徑等業內熱點話題進行互動,激蕩出一場“思維盛宴”。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馬凌為大家作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媒體融合時代》專題講座,幫助大家加深對從事黨的新聞工作原則理念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大家普遍感到:“政治站位跟上黨性要求、自身能力跟上使命要求、作風建設跟上群眾要求,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應從每一名新聞工作者自身開始。”

每到一處,新聞工作者們都深切感受到紅色基因已經深深融入城市血脈,上海從黨史中汲取前進精神力量,踐行初心使命、站穩人民立場,為城市發展注入了不竭動力、更彰顯時代朝氣。正如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范朝權所說:“瞻仰一大紀念館,心潮澎湃;走近南湖紅船,熱血沸騰;追尋‘青記’遺跡,思緒萬千;倘佯楊浦濱江,喜看浦東巨變,靜聽崇明花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在這里,我們找到了答案。”(國內部于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