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青海省記協在中國記協和青海省委宣傳部的精心指導下,推出了一批具有鮮明青海特色的優秀新聞作品。在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評選中,共有4件作品獲獎。其中一等獎1件,間隔了10年,取得重大突破。在第十六屆長江韜奮獎評選中,2名新聞工作者獲得殊榮,填補了青海省新聞工作者之前未獲得過韜奮系列獎的空白。最近,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對評選工作作出批示、給予肯定。青海省記協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嚴格評選程序,科學完善新聞獎評選工作機制。根據《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結合青海實際,再次修訂《“青海新聞獎”評選辦法》,體現“四力”要求和“走轉改”精神,把牢評選標準,調整評委結構,邀請新聞院校專家學者和有較高水平的一線編輯記者擔任評委,為評委會注入新鮮血液。始終把堅持正確導向和公平公正原則貫穿評選全過程,體現時代重大主題和青海特色。每個獎項評選中,記協專職副主席均到會傳達宣傳部領導對評選工作的指示,對評獎工作進行全程監督,要求各評委會評委客觀、公正、充分地發表意見,逐一認真討論,取得高度共識。在此基礎上,從一等獎開始逐一進行無記名投票,復評出擬獲“青海新聞獎”作品,同時推薦中國新聞獎參評作品。從每次評選票數統計情況看,絕大多數作品統計票數同評選中的討論結果高度吻合,真正把大家公認的好作品評選了出來,提高了評獎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二是挖掘基層精品,展現青;鶎有侣劰ぷ髡唢L采。青海記協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注重從基層新聞單位挖掘體現新聞工作者踐行“四力”的優秀作品,注重推薦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溫暖人心,以平凡事反映偉大時代變革的優秀作品。在本屆中國新聞獎所有獲獎單位中,縣級媒體只有2家,均出自青海省,他們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融媒體中心和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瑪縣廣播電視臺。這些成績極大振奮和鼓舞了基層新聞工作者,讓他們感到在艱苦地區更有干頭。比如,此次榮獲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的電視消息《三江源首次拍攝到黃喉貂生活畫面》,就是班瑪縣廣播電視臺創作團隊在高海拔地區連續蹲點3個多月拍攝制作的。拍攝期間,有的隊員由于高原缺氧得了嚴重肺阻病,有的隊員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但拍攝團隊克服種種困難,仍然堅持長時間蹲點守候,用人工拍攝的方法,完成了這部反映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的優秀新聞作品。這是青;鶎有侣劰ぷ髡卟晃防щy、不懼艱險,用心用情用力的結晶。
三是推薦優秀人才,展示青海高原新聞人優秀品質。青海地域遼闊,藏區面積大,海拔高、條件差,基層新聞工作者長年堅守奉獻,非常艱苦,但在青海高原始終活躍著一大批立足本職、砥礪奮進的優秀新聞工作者。青海記協注重宣傳推介長期扎根高原、踐行“四力”的優秀新聞工作者,展現平凡崗位上的不平凡身影,展示高原新聞人艱苦奮斗的優秀品質,增強新聞工作者的事業歸屬感和職業榮譽感。在本屆長江韜奮獎評選中,青海廣播電視臺副臺長、總編輯李夫成和青海石油報社社長李云獲得殊榮,有力提振了扎根在青海的廣大新聞工作者擔當時代責任、繼續砥礪奮斗的信心和決心。李夫成和李云兩位同志,都不是土生土長的青海人,大學畢業后,他們響應國家號召支青報國,做了一名記錄青海改革發展風云的普通新聞記者。他們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堅守高原從未離開,為青海新聞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力量。李夫成同志擔任青海廣播電視臺副臺長、總編輯后,全力策劃“湟魚洄游季·探秘青海湖”“還看今朝·青海篇”“長江之戀”“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青海篇”等多場大型電視新聞直播活動,樹起了青海外宣新品牌;針對青海邊遠地區宣傳力量薄弱問題,策劃協調成立全省廣播電視新聞協作體、安多方言藏區通聯合作平臺、青海長云融媒體網絡聯盟,建立以青海臺為核心的“新聞中樞”,有效提升了青海新聞宣傳的深度廣度厚度。李云同志作為青海油田新聞媒體掌舵人,在八百里瀚海無人煙的柴達木盆地,用手中的筆和鏡頭記錄著高原油田奉獻能源、創造和諧的歷史與榮光;他堅持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新聞內容和傳播形式創新的四輪驅動,在媒體融合中奮力探索!肚嗪J蛨蟆泛汀队统请娨晥蟆奋Q身全國二十佳及百優企業報;《生活》欄目躋身全國廣播電視民生影響力十強,青海油田電視臺多次榮獲“全國最佳企業電視臺”。
今天的成績是昨天的汗水,明天的成功還需今天的努力。青海記協將牢牢把握政治方向,精心謀劃工作,科學組織實施,引領各級媒體和廣大新聞工作者堅持“四向四做”,不斷踐行“四力”,緊貼時代要求,全力服務中心工作,創作出一批精品力作,更好地反映青海各族人民群眾的奮斗實踐,更好地講述青海故事、傳播青海聲音,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推動新青海建設發揮應有作用。(青海省記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