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作為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的市委機關報,三峽日報充分利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深度融合,及時、準確、權威地對全市疫情防控進行了全方位報道。其中,“人民戰‘疫’”系列報道在疫情防控新聞宣傳“守正創新”方面做了積極探索。該系列報道共推出19期,聚焦主題、緊跟主線,以人民群眾為主角,以融媒傳播為主陣地,以弘揚全民戰“疫”強大力量為主旋律,在社會動員、凝聚力量和輿論引導上發揮了積極作用。
聚焦主題凝聚全民戰“疫”強大力量
“人民戰‘疫’”系列于2月20日推出首篇報道,當時正值宜昌進一步加強小區(村組)封閉管理。如何打好全民參與的人民戰“疫”?“人民戰‘疫’”系列報道緊緊抓住這一核心問題,將“人民戰爭依靠人民”的主題,貫穿欄目設置、選題策劃、采編生產、全媒發布等全過程。

戰勝疫情要緊緊依靠人民,新聞宣傳更要牢牢聚焦人民,聚焦基層戰“疫”群眾。因此,“人民戰‘疫’”系列報道在編者按中即點明主題:“疫情防控,是一場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眾志成城,才能贏得決勝”“本報推出人民戰‘疫’系列報道,旨在聚焦抗疫一線的凡人故事,呈現他們的工作狀態,反映他們的精神品質,凝聚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磅礴力量……”
系列報道的新聞稿件更是緊緊圍繞主題展開。如:《18631!用腳丈量民生情——平湖馨苑社區網格員徐飛戰“疫”一日素描》通過記錄網格員徐飛戰“疫”一天工作中“幾件救急的事”,反映基層社區工作者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作用!度站鶅扇f步戰“疫”一月余——西陵區樵湖派出所所長趙智勇日巡小記》《件件事急步步情深——福久源社區黨委書記楊琴戰“疫”一日掠影》等稿件均聚焦抗疫一線的凡人故事,通過記錄疫情防控一線各地各部門、各行業基層工作者工作狀態,展現他們在疫情防控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突出主角講好抗疫英雄感人故事
系列報道在報道對象的選擇上,一是聚焦普通戰“疫”者,二是報道對象具有群體代表性且不重復。系列報道對象既有醫護人員、網格員、基層民警、消防戰士,也有下沉社區黨員、志愿者,還有超市配送員、車間工人、環衛工人、村干部、快遞小哥等群體。系列報道每篇稿件1200字左右,簡潔生動、特色鮮明、富有現場感。如《5步!節日的最好禮物》平實地講述福建援宜醫療隊隊員吳芮的小故事,在3月8日婦女節這天,她幫助一位在病床上躺了40多天的重癥患者,第一次下地走了5步。這個故事很簡單,但真實的場景讓人過目不忘。
系列報道在“主角”的選擇上,既注重了職業的多樣性,又注重對不同地域、不同年齡抗疫者的關注。如《上陣父子兵當好排頭兵》將鏡頭對準宜都車家店村,講述了6對村干部“父子兵”共同戰“疫”的感人事跡。有網友評論說,看到這篇報道時,既直觀地了解到了農村疫情防控的情況,更可從中吸取到戰“疫”的力量。
緊跟主線為抗疫者“計步”折射精神品質
小切口,小故事,是本組系列報道的一大特點。利用微信計步功能,為抗疫計步數,解讀步數背后的故事,是貫穿系列報道的一條主線。透過這些“步數”,讀者能真切地感受到戰“疫”中的酸甜苦辣、無私奉獻、敢于擔當以及勇毅前行。從計步來看,有一天行走25675步的呼吸治療師,有一天奔波31812步的下沉社區黨員干部,也有一步未走的縫紉工和只走424步的接線員。無論步數的多與少,但每一“步”都是有故事的一步,都是戰“疫”戰士無私奉獻的一步,都是疫情防控鏗鏘有力的一步,都是邁向疫情防控人民戰爭勝利的一步。
如:96000“步”,是張愛梅每天操作的縫紉機針腳的“步數”,換來的是一件又一件防護服。稿件標題《雙腳,0步!針腳,96000“步”!》,運用一組對比強烈的數據,令人眼前一亮,讓人印象深刻。兩個“步”數,背后都是華強科技縫紉工張愛梅的默默堅守。雖然沒有奔波走動,工作重復單一,但她始終保持認真態度,反復提醒自己“衣服一定不能出現一丁點質量問題”,為保障醫護物資供給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系列報道以“計步”為主線,但又不拘泥于步數,是本組系列報道的另一大特點。報道中對很多人物工作細節的捕捉,增加了稿件的可讀性和感染力。例如“26天未能給白衣天使做成一道湯菜”竟是保障醫護人員的廚師簡華蓉的新“煩惱”。這個細節雖然和步數沒有直接關系,但醫護人員為減少工作期間上廁所而不吃湯菜,更增添了讀者對醫護人員的敬意。
融媒主推彰顯主流媒體責任擔當
三峽日報社運用全媒體傳播手段持續擴大“人民戰‘疫’”系列報道的影響力。在報紙重要版面、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三峽宜昌網、三峽宜點通客戶端等平臺同步推出,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三峽日報社依托市級融媒體中心搭建“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專題,在重要頁面重點時段推送人民戰“疫”系列報道,并通過各縣市融媒體中心聯動傳播,《18631!用腳丈量民生情》《3個小時電話追出密切接觸者15人》《26天未能給白衣天使做成一道湯菜》等稿件24小時內迅速突破5萬+閱讀量,累計閱讀量突破20萬人次。

三峽日報微信公眾號報道頁面截圖
為適應全媒體傳播需要,三峽日報微信重新對系列稿件進行編輯,更符合互聯網傳播特點。例如《看!抗疫父子兵!》《快遞小哥的一天:駕車行駛150公里,工作760分鐘……》等稿件的標題進行了再制作,并穿插更多抗“疫”現場圖片,增強了報道可讀性。“61歲,堅守在最危險的崗位上,讓人敬佩。”網友“無菌原則”在看完環衛工人張錫春的報道后說,老人家不只是為患病兒子樹立了榜樣,也為更多年輕人樹立了榜樣。市民劉先生說,政府發放的免費菜吃得很暖心,看了“3000袋蔬菜怎樣‘跑’進11個社區”才了解這背后的艱辛。“請代我向社區、街辦工作人員說聲辛苦了,感謝他們。”
系列報道推出以來,一些中央和湖北省級媒體相繼轉發。如3月4日,長江云、荊楚網、中新網等先后轉發宜都車家店村6對“父子兵”共同戰“疫”的感人事跡。西陵發布、宜都發布、宜昌城市管理、宜昌微扶貧等各級融媒體平臺也陸續轉發相關報道,進一步擴大了系列報道的影響力。(劉紫榮曹陽)